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5日讯 近期,半导体板块出现分化走势,尽管从长期来看,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升和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子设备,但对于究竟怎么投,投什么的问题,投资者仍然感到十分茫然。中信保诚基金吴振华则从行业发展逻辑出发,为投资者拨开层层迷雾,梳理了半导体板块的投资方向。
中信保诚基金吴振华介绍,从互联网开始,每一轮硬科技的迭代都带动了IT产业链的变革。目前的5G和智能化,也在推动新一轮的产业迭代周期,具体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:一是计算机模式进一步改革,包括云计算的普及、TO C的渗透,边缘计算的逐步发展,终端的泛在化和多样化;二是应用范围的拓展,包括智能网联车、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化物联网的兴起等;三是流量新一轮爆发,包括大数据、元宇宙等。
后5G时代,半导体、智能应用、科技周期、智能硬件这四个方向有望引领10万亿以上的投资机会。其中,半导体和智能应用是兼具成长与空间的大板块,或具备5-10年长周期的投资机会,比如半导体中的设备、设计,AIoT中的智能安居、安防,在未来5年或对应很高的增速;科技周期、智能硬件市场体量较大,自下而上具备众多个股的投资机会。
半导体板块未来5-10年有望处于高景气周期
泛半导体板块从去年历史高点至今,板块回落的幅度仅次于2015年的回撤幅度,从空间上看,目前板块或已经进入底部区域。此外,板块估值也达到历史较低值,从PE-TTM角度,本轮下跌已经触及历史相对估值低位,上一次触及是2019年1月。因而从板块回落幅度和估值角度来看,本轮板块下跌或已经进入了底部区域。
对于半导体板块的投资逻辑究竟是什么,吴振华表示,半导体的核心逻辑是高景气。受益于光伏、风电、新能源车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智能硬件等下游需求拉动,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较大。中国市场增速高于全球,随着下游需求推动,预计未来5-10年有望处于高景气周期。
供给侧方面,2020年全球晶圆厂和存储厂在扩产节奏上相对谨慎,核心资本开支在21年启动,根据晶圆厂扩产周期1.5-2年推算,扩产产能在2023年有效释放。供给的紧张将加速国产化进程,提升各个环节的国产化率。需求侧方面,全球面临新一轮硅含量提升,智能手机5G渗透率提升,单机半导体用量增加;电动车硅含量,销售量增加;智能家居增加物联AI功能;高端制造,芯片用量增加。
诚然,高科技赛道通常都对应着高估值,但同时波动性也较大,行业变化速度快,这也是巴菲特不愿意投资高科技行业的主要原因。所以,寻找当中有较强护城河的公司就成为投资者的首要目标。对此,吴振华表示,其实挺多细分行业都有比较强的护城河。其举例称,比如半导体设备就有几个特点:
第一它的科技含量非常高,比如说像光刻集成,全球只有ASML可以做,而且基本上全球的市场都依赖于ASML的光刻机,因为它的技术含量比较高,所以需要非常强的资本和研发投入,这不是一般的企业能够承受的。
第二是对于设备的要求非常高,对于设备精度、稳定性要求是非常高的。下游的厂商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,准入的时间也会比较长。
第三是因为半导体设备更多的是一些偏类定制开发的设备,所以它需要跟客户有非常紧密的协同,同时也要不断的做产品迭代,整个团队跟客户的协同能力、响应速度、创新能力是要求非常高的。
吴振华还回顾了美股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史,其表示:“以美国为例,一开始在半导体行业刚兴起的时候,大概有100多家设备类的公司,后面每一轮半导体的周期结束后,都会发现设备公司越来越少,到现在基本上只剩下应用材料了。只剩下几个大的巨头,而且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专长,基本上别人也很难再跨入你的领域,所以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护城河,而且随着每一轮半导体周期的向后推移,它的护城河的深度会越来越深。”
半导体设备资本开支维持高增长 零配件成长性更强
此外,吴振华还指出,半导体设备的逻辑在于资本开支快速增长和国产替代。从资本开支角度,20-23年中国区晶圆厂可见资本开支维持高增长。随着芯片产能紧缺,预计后续会有更多晶圆厂启动资本开支计划。从国产替代角度,成熟制程国产化设备逐步具备使用条件,三大国资设备国产化比例提升迅速。从资本开支和国产替代的角度测算整个设备国产化的空间,可以看到2020-2023年设备采购金额可能维持极高增速。从零配件的国产化角度看,设备零配件集中度高于设备,且零配件具备耗材属性,成长性更强。
半导体材料长期有国产替代空间。目前材料国产化率普遍较低,与设备不同,材料需求的持续性较强,且需求和实际落地的晶圆厂产能线性相关。
半导体设计的逻辑在于国产替代和需求增长。国内芯片设计公司近年来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有所突破,但整体差距仍然较大,除了消费级SOC、CIS外,其余国产化程度均处于极低位置。车规芯片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和车载电子用量提升,对车规级芯片用量增加,市场车规级芯片短缺给了国内厂商加速导入的机会。模拟芯片具有市场空间大、下游应用广、长尾效应、周期波动小等特点,是非常好的持续增长赛道。国内模拟芯片市场目前仍以欧美龙头为主,国内厂商存在巨大的替代空间。功率芯片方面,下游新能源车、智能家居、工业控制需求高速增长,国内厂商通过加速扩产,产品结构升级切入新增需求。
近期,在半导体板块的分化走势中,芯粒概念股成为市场追捧的方向,据吴振华介绍,芯粒(Chiplet)是在2015年Marvell创始人之一周秀文博士提出Mochi(Modular Chip,模块化芯片)架构的概念,是芯粒最早的雏形。
几十年来,半导体行业一直按照摩尔定律的规律发展着,芯片制造商凭借工艺技术的迭代,每18个月令芯片性能提升一倍。但随着近年来先进工艺演进到了3nm、2nm,用提升晶体管密度来提高性能的做法遇到了瓶颈,摩尔定律开始放缓甚至停滞。产业开始思考将不同工艺的模块化芯片,像拼接乐高积木一样用封装技术整合在一起,在提升性能的同时实现低成本和高良率,这就是芯粒。
吴振华表示,Chiplet能够让半导体继续维持芯片性能的快速发展。从产业角度,对晶圆厂、封测厂、相关设备公司影响比较大。